金熙长丨看不见的根基:道教,被忽视的中华文化母体
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点击数:0


(本文作者(中)与领袖后人、毛主席女儿及周总理侄孙探讨中国传统文化)

文而化之,道以立德。中国文化历史悠久、博大精深,在其发展历程中,道教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长期以来,儒家思想虽在封建社会占据中心地位,但道教作为本土宗教,亦延绵不息,与儒、释鼎足而立,共同构成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。道教以“道”为最高信仰,其信仰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、得道成仙,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,其理论形成了自然宇宙论和神学创世论,劝善成仙精神奠定了道教伦理的主调。



《道德经》被道教尊为开教圣典,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斐然。然而,当今社会,人们虽知晓《道德经》的博大精深,却对其与道教的紧密联系以及道教文化的传承了解甚少。实际上,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、民间风俗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

在文化艺术领域,道教的影响尤为深刻,这一点在书法艺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金熙长通过深入考证指出,南北朝道士陶弘景的《瘗鹤铭》与《许长史旧馆坛碑》,堪称仙家书风的典范。他认为两碑笔法书风同出一脉,皆以篆隶用笔,兼具真阳古厚与清逸之气,确为陶弘景一人所书。《许长史碑》书风高简伟岸,笔画高古遒劲,线条暗藏波澜,结体奇拙野逸又不失端庄,每字皆见道骨仙风,金石气与丹阳气十足,展现出“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”的笔墨气质。这种仙家风骨,正是道教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具象化表达,印证了道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层滋养。



从中国文字及书法源流来看,学术界普遍认为,最早在甲骨上刻文的是道士,因为甲骨用于占卜,而演绎八卦的周文王,其老师正是道教真人姜子牙。许多著名书法作品也出自道教中人之手,如汉隶代表作《张迁碑》、《嵩山灵庙碑》等,《嵩山灵庙碑》便是名道寇谦之的弟子所写。



中国古诗词最早用于庆典祭祀庙会,其中的古韵及民间戏曲的一唱三叹皆与古代道教祭祀赞颂礼仪有关。如今,中华古曲古韵濒临失传,但道教祭祀音乐却流传有序。此外,民间手艺“七十二行”,其发明传承人很多也是历代高道真人,如孙思邈留下医术、鲁班留下石木二匠技艺、蔡伦留下造纸术等。

中国历史上,诸多圣贤帝王拜师,其师也多为真人仙家,如尧王拜广成子为师,文王拜姜子牙为师等。中国第一本劝善之书《太上感应篇》是《道藏》经典,宋后历代道士为之宣讲不息,佛门泰斗印光长老也毕生推崇,倡印数量甚至在佛经之上。



(舜帝)

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,其振兴之路虽任重道远,但意义重大。在当今社会,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,西方文化冲击不断,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而道教所倡导的善心善行,与主席倡导“宗教中国化”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、提升全民道德修养不谋而合。我们应重视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深入挖掘其价值,让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密联系以及道教文化的传承了解甚少。实际上,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、民间风俗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

(赵朴初先生九十年初参观金熙长书法作品展后,为其题词鼓励。)











附:作者简介

金熙长 - 当代隐士书家与碑学革新者

金熙长(原名金龙),字熙长,号常福居士,浙江台州人。当代著名隐士书法家、书法理论家、碑学文化倡导者、劝善学者。其书法以“真阳笔法”著称,开创独特的“居士书风”,被誉为当代碑学复兴的重要推动者。曾任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深圳市书画家协会主席等职,荣获“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”、“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杰出贡献奖”、“世界杰出华人奖”等多项荣誉。

一、生平与经历

1. 早期成就与深圳贡献

金熙长自幼研习书画,六岁开始学习书法。早年参军入伍,在部队期间仍刻苦钻研艺术。1983年考入中山大学,并任中山大学书法社第三任社长。上世纪80年代,作为中国内地首位赴香港举办个展的青年书家,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,并在香港中文大学、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举办书法技法与鉴赏讲座。1990年后,受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章必功(后任校长)之邀,为中文系开设《大学书法》课程,成为深圳大学最早的书法教师。

在深圳期间,金熙长开创了深圳文化界的多项“第一”:九十年代初创办深圳第一家私营文化企业;发起成立多个青年社团,举办各类文化进社区活动;策划举办国际性国标舞大赛;自2001年至2013年,深圳市工行大厦春节期间悬挂的巨幅书法对联均出自其手笔;曾拆资近百万在深圳各大媒体做公益广告,倡导善举,被媒体誉为“倡导善举深圳第一人”。

2. 隐退与学术深耕

2005年后,金熙长逐渐退出商海,专注于书法研究与写作。2010年隐居广东中山五桂山,取字“熙长”,开始过清真的隐士生活。2011年在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“常福居士百种心经百家家训书法展”,拉开全国巡展序幕。隐居期间,他创建五福书院,通过教授古琴、书法、四书诵读等形式传授中国传统文化。后辗转江西龙虎山、浙江天台山等地,结合儒释道思想修身传道。

金熙长隐居十八年间,潜心研究碑帖,遍临汉魏以前的古碑名帖,尤其对陶弘景、寇谦之等仙家书法研习最勤。他系统考据并临写了《瘗鹤铭》、《许长史碑》等南北朝碑刻,提出“还原古碑未刻时”的创见。

3. 社会荣誉与职务

金熙长曾担任多项社会职务:

· 中国民主建国会深圳市委委员

· 政协深圳市罗湖区常委

· 深圳市青联常委

·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顾问

· 深圳市书画家协会主席

· 民建中央书画院广东分院副院长

· 深圳市佛教协会常委

· 深圳市慈善会理事

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:

· 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(2004年)

· 世界杰出华人奖(2007年度)

· 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杰出贡献奖

· 深圳市优秀私营企业家

二、书法艺术与成就

1. 独特的“真阳笔法”与碑学研究

金熙长在书法上率先提出“真阳笔法”,专注于仙家碑刻的研究。他是中国书坛第一个提出用真阳笔法写仙家碑(《瘗鹤铭》、《许长史》、《姚伯多》、《晖福寺》)的隐士书法家。其书学主张“草从篆化、楷从隶出”,用笔有“不”有“而”,沉着而痛快,立意不求讨好、生拙中有率真。

他临摹古碑时不满足于简单地复制字形,而是致力于还原古碑的原始精神与气韵,追溯书丹者挥毫瞬间的生命律动。通过对陶弘景书丹时的“仙家意趣”深入揣摩,运用“古朴苍茫”的笔法,再现碑刻未刻石前的流动气韵。

2. 四品境界与居士书风

金熙长的书法作品臻“四品”之境:清、远、沉、亮:

· 清者:上清而真阳,作品中无世俗垢染,下笔清净如秋,萧疏空灵,仙气尤存

· 远者:高远,用笔古朴而旷达,令观者赏书悟太上

· 沉者:沉稳老练,雄而不露,字里行间不伤不怨,令观者意气平和、善心呈现

· 亮者:湛然,线条简约透彻,如金玉振响,荡涤心灵,远离庸俗

他的书法融合了儒家的风雅、道家的真阳、佛家的空灵,形成独特的 “居士书风” ,达到了儒释道相融合的 “中和之美” 的最高审美理想。其作品不求古而古雅肃穆,不求绚烂而疏朗幽远,不求流丽而清奇空灵。

3. 教育贡献与著作

金熙长呼吁教育界重视美育,率先提出“审美能兴国,书风即社风,美育即树人”的书法教育观,提倡碑学,学书法从大篆入门而非从唐楷入门,在汉碑筑基,认为篆隶基础才是写好楷书及行草的关健,否则就是用毛笔写的钢笔字,其线条欠缺内涵,也就是欠缺金石气与山林气。他在其书院教授学生“写大字立大志,用长锋羊毫或长锋大斗笔临习汉魏摩崖石刻,他还认为“少小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”:通过写大字榜书培养学生厚朴宽博的胸怀,重亲情,善感恩,报国家!

他隐居十八年间,编写了《还原古碑未刻时/学生临碑辅助字帖丛书》一百册及《全国书法教师碑学美学一百讲》,系统还原古碑未刻时的原貌,填补碑帖考据与临习的空白。

他的主要著作包括:

著作类型 作品名称

书法作品集 《金龙书法》、《常福居士心经六体书》、《修心养灵》、《斋馆庙堂楹联书法赏析》

家学修养类 《人生第一步》、《家风》、《修身宝典》

养心养生类 《写心集》、《养心集》、《修心集》、《明心集》、《涤心甘露》

劝善类 《太上感应篇今注》

此外,他还在新浪微博20年来持续推送自编自导自书自撰的《书法美学》及劝善文章6038篇之多,至今每天更新。

三、社会影响与评价

1. 艺术地位

金熙长被认为是当代碑学复兴的重要推动者。其临写的《瘗鹤铭》被评价为“十年内无人超越”。2020年,方正字库推出《方正字迹-金熙长标题体》,为全球华文新闻报业、出版机构及中文AI语言大模型设计平台等提供字体服务。

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,2011年以来已在珠海、中山、深圳、嘉兴、台州、临海、上海等地举办《以书立德、以笔润身——常福居士百家家训、百种心经书法作品全国巡展》。2021年5月,《隐士书家金熙长书法作品展览》在深圳璞隐酒店言甚艺术空间开幕,展出其近年创作的百家家训、书房对联、自撰诗联等150多幅作品。

2. 文化理念

金熙长率先提出“情性教育” ,并出版了以情性教育、家风及劝善为主题的著作多部。他强调书法需从自然与天地精神中汲取灵感,反对功利化创作。倡导书法家应“求学于天地”,走出书房,“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”。

他主张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,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,通过书写可以疗愈人心、进行情性教育。他将儒释道经典研究、家训文化、情性教育及劝善理念传播融入书法创作,使书法成为“疗愈人心与情性教育”的载体。

金熙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碑学主张,为当代书坛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。他的艺术实践和理念,强调文化修养与精神内涵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,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。

本期策划:张晓霞

本期编辑:玉慈 善剑

图片提供:心照


 

更多 ›书画名家

点击排行